赤忱匠心,鑄就“輕甲”
深夜的常德產業園鍛造車間里,鎂合金鍛錘的轟鳴聲激蕩著康工的航天夢。五年前,25歲的他初涉鎂合金領域時,成品率不足30%的材料如同桀驁的野馬,而今自主牌號鎂合金已裝備十余個重點型號,累計簽訂合同超億元。同事們常說:“康工實際的辦公點是在液壓設備旁,不是在調參數,就是在翻鍛件。”
扎根一線,淬煉精鋼
“航天材料人的匠心,是‘扛萬鈞之重,刻毫厘之輕’。”在常德產業園建設攻堅期,為攻克1000噸液壓機自由鍛造難題,康工帶領團隊住進車間。40多天里,他們徒手翻動高溫坯料,夾鉗在掌間燙出水泡,最終發現模具預熱溫差的關鍵癥結。當首件自主鍛造艙體通過振動試驗時,他灼傷的手印與鍛件紋路交相輝映,成為輕量化征程的特殊勛章。“康工總說‘問題藏在鍛錘的回聲里’,跟著他,我們學會了用耳朵聽材料說話”鍛工滕波談道。
傳承創新,星河可期
在2023年某國家級項目申報沖刺階段,技術指標突遭調整。康工帶著90后技術員冒雨北上,四天四夜重構237頁方案,終獲專家組全票通過。他獨創的“三師帶徒”模式(工藝師+工程師+技師),培養出十余名復合型骨干。團隊斬獲第十一屆“創青春”全國金獎時,評審專家贊嘆“這群年輕人掄得了大錘,玩得轉納米”!
|